您当前的位置:  临安史志网—>民俗风情
 
 
 
第三章 生活习俗
发布时间:2020-05-25

第一节 服饰

衣裤

清末民初,富豪人家男穿长衫马褂,女穿旗袍。衣料为丝绸、棉布,居家外出也穿长衫和短便衣裤。农民、匠人等穿对襟布扣粗布短衣,着腰围,裤管宽大,可将腰身叠起团拢,称“大腰裤”“团团裤”。逢年过节或做客时方穿长衫。称“袍子大布衫”。30年代后,县城男女逐渐开始着中山装,於潜、昌化略迟。昌化农民穿的衣裤和其他布制被单、帐子、袋子等均用土布、麻布制成,染色也用山核桃外皮、石榴皮、桕树叶、山栀子等为原料。男女长年穿土布制的大襟式衣与折腰宽脚裤,40年代后,府绸、卡其、线呢、“洋细布”等机织布渐行,衣着趋向时装化,中山装、长大衣穿者渐多,学生穿黄色“童子军”服,富家女子已有穿无袖露膝紧身旗袍者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中山装成为大众衣着,城镇青壮年大多着中山装,而山乡农民仍以着对襟便衫为多,年轻女子时兴着大翻领双排扣的“列宁装”,旗袍少见。衣着颜色以蓝、灰、黑白为主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城乡均时兴穿草绿色军装,尤以学校红卫兵为最众。80年代后,改革开放带来衣着大变化,男着西装、牛仔裤、猎装、休闲装均有,满街潇洒,女着连衣裙、超短裙、吊带衣、喇叭裤,琳琅满目。羽绒衣、滑雪衣以及欧美日韩等世界各地名牌服装为追求时尚的男女所钟爱。西部一带男女劳动时多在腰间围一块布,叫“围身布”,用于保暖揩汗,兜物擦脏,围身布角旁多刺有图案,至今仍沿此习。雨天在外干活旧时有蓑衣,今已少见,多以塑胶雨衣代之。

被褥

80年代前农村常用自织土布作被内,购置花布、绸作被面,中有棉花絮,较富者用丝棉。褥多为棉,也有毡。板床褥下常铺稻草。90年代后逐步改用被套,出现太空弹力絮被、羊毛被、羊绒被、驼绒被等,城乡多以席梦思替代棕棚,不再垫草。

俗以男子戴帽为多,老年女性也有戴者。民国初年,临安等地城乡仍行瓜皮帽,露天农作者戴笠帽、草帽以遮阳挡雨。寒冬时,老者戴风斗帽和可下帽耳的狗皮帽,平民戴可翻下遮住全脸以保暖的猴头帽和丝帽。中老年妇女以丝织黑巾缠头或戴乌绒瓜子片双夹。童帽有狗头帽、老虎帽、兔儿帽等。30年代后,公教人员与富家绅土戴黑色呢制礼帽,俗称“铜盆帽”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曾先后兴八角帽、解放帽等,“文化大革命”中盛行绿军帽,冬季多戴有海富绒护耳帽,80年代后,帽子花色时常翻新,尤以年轻女性为最。

鞋袜

旧时,城乡多穿圆口低帮布鞋,鞋底以破布叠成,用苎麻线密缝,使之耐磨,冬日在鞋底带间填充棉花,称棉鞋。形似蚌壳者,称蚌壳棉鞋。夏天居家有草编蒲鞋,劳动时穿稻草打成的草鞋。旧时妇女缠足,穿尖头弓背绣花鞋,鞋极狭小,形似小船。落雪下雨天,穷人多穿毛笋壳草鞋和毛竹节垫鞋(木托,或毛竹对剖开成两爿,用绳垫绑脚底鞋背,增高避水),富者有牛皮钉靴。30年代后,橡胶鞋渐兴,有套鞋、力士鞋、球鞋等,公职人员与富家已有皮鞋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盛行胶底解放鞋。圆低帮布鞋、蚌壳棉鞋、套鞋、皮鞋等仍沿用。80年代后,塑料风凉鞋、海绵拖鞋、高档品牌皮鞋、半统毛皮鞋、高统女皮靴、高跟女皮鞋等盛行,有些年长者仍喜欢布单鞋、布棉鞋。

清末民初时,普遍穿土制布袜,内有方布裹足。农民上山劳作穿山袜,有三层布相叠,苎麻线顺序密纳,厚且牢,防刺防蛇。30年代后以机制线袜为主,称“洋袜”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线袜渐被丝袜、腈纶袜、尼龙袜、全棉袜替代,男以短统袜为主,女式有长短各异及连裤袜等。

饰物

饰物以妇女与儿童佩戴居多。清末民初,女子头髻插钗贯簪、戴耳环戒指镯子,富家为金制,平民为银制,有的甚至贯木簪铜钗,有的还在头髻上加个网套,以防头发松散。有钱男子也戴金戒,有男性因算命有“关”,项颈上套个银项箍以求长命。姑娘有蓄辫,扎红头绳,后改剪短发。少儿戴项圈、手镯和脚镯,胸系银质长命锁,贫者只挂个八卦大铜钱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妇女儿童的原有饰物渐少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时,男女老幼盛行左胸前挂毛泽东像章。80年代以后,金项链、金耳环、金手链、玉坠、玉菩萨挂件、鸡血石鸡心挂件等风行。


第二节 饮食

主食

境内大多以大米为主食,小麦为辅食,籼米、粳米多作饭食,糯米则用以酿酒或作点心。昌化、昌北山区农家以玉米、小麦为主食,番薯、南瓜、马铃薯也充正粮,常挖蕨根、葛根以补食粮不足,白米较少。60年代后期,山区也开始以大米为主,玉米、小麦为辅,番薯、南瓜较少食用,多作家禽家畜饲料。改革开放后,玉米、番薯、南瓜等则成上等绿色食品。西部有习俗饭熟捞起,称撩饭,余下米汤称清粥。成年男人干活吃撩饭,妇女小孩在家喝清粥。

点心

境内俗以不同谷物杂粮制成各色点心,主要有炒米糕、炒米粉、松子糕、烧饼、油条、油饺子、米面、年糕、粽子、麻糕、青团、艾糕、面条、麦馃、麦饼、麦田鸡、六谷糕、六谷饼、六谷胖、番薯饼、番薯胖、米胖。百姓喜做冻米,糯米饭冷冻后晒干,用细砂在锅中略加几滴桐油炒成,可制冻米糕,境西部还兴泡冻米茶。昌化百姓所做刀面汤颇有特色。面粉用冷水调和,反复揉压后卷在面棍上,又反复压滚,成为薄皮子,折叠成多层条状,切成细条。放入沸水中煮,浮起便熟。捞起,加进佐料即成。佐料讲究,有腊肉、野笋、香椿、豆腐干、豇豆干、本鸡蛋、高山木耳等,具有地方特色风味。近年来进入城市餐馆,叫名“昌化刀切面”,颇受青睐。境西部还制作一种精制面条索面,又称挂面。以精制面粉,拌以油盐,反复揉、搓、拌、拉,在专制木架上拉成线状细条,在太阳下晒干。多作婚嫁、祝寿等贺礼,常作酒席一道点心。旧时过年有煎番薯糖习俗。把番薯煮熟捣烂,拌碎麦芽发酵,过滤去渣,煎成饴糖。

菜肴

旧时平民以素菜为主,豆制品如豆腐、油豆腐、豆腐干、豆腐皮等是平时好菜,接待客人始有肉、蛋、鱼等。农家自种蔬菜,自制豆腐、干菜、咸菜,常年储备。自种油菜榨油,肉食一般为自养家禽家畜。过年时杀年猪,除过节外,余腌制,备农忙时食用。有上山狩猎、下溪捕鱼、拾田螺、钓黄鳝、抲泥鳅以作菜肴者。山民常常自制豆瓣酱、辣椒酱、霉豆酱、霉苋菜梗、咸菜干、萝卜干、豆腐干,蔬菜瓜果有腌制习惯,以备不时食用,境西部此习尤浓。山区喜食辣,有以辣代盐之俗,家家种辣椒,鲜食晒干、制酱、磨粉俱有。昌化豆腐干、昌化油豆腐、横畈豆腐干、天目笋干、白果炖鸡、鲜笋烧肉等均为传统美食。山区冬季喜食火锅。从80年代起,已趋向市场或零售菜车购买菜肴,宴客时现烧现吃。婚嫁宴席通行冷盘、热炒、大件(全鸡、全鸭、全鱼、甲鱼、螃蟹、蹄膀)、甜食等。每桌在20碗菜肴以上,婚丧喜庆宴席有铺张之势。境内山民夏日要做观音豆腐,以开水浸泡观音树叶挤出叶汁,过滤后调入草木灰,凝固成翡翠色豆腐,可做菜或清凉甜点。

临安茶叶系“老三宝”(茶叶、笋干、山核桃)之一,名茶有“天目青顶”曾列为贡茶,“东坑茶”“眉茶”等在国际上获奖。当地人多喜饮绿茶。春茶以谷雨前采摘的二叶一芽雨前茶为佳品。夏日有饮六月霜茶习惯,用以解暑。冬日饮红糖姜茶,用以驱寒祛湿。春节以糖茶待客,昌化还有冻米茶。清末民初,临安有望仙阁、一乐天等茶馆,喝茶听书,有茶博士招待客人,茶客有早起喝茶之习。90年代新型茶楼兴起,有一品阁、润古轩等,以自助喝茶为主。旧时各地都设有茶会,多为乐善好施者捐资产创办,在主要道路上设若干茶亭,每年农历五月至八月雇用村妇烧水泡茶,供行人饮用,费用由茶会的捐款、茶会山的收入支出,不足由理事会摊派。昌化有紫云茶会,太阳镇现尚存刻于清道光十六年(1836)的茶会碑。

旧时富户自酿糯米黄酒(俗称绍兴老酒)。有谚“老酒糯米做,喝得糯拖拖”。山区农民以玉米、高粱、荞麦等酿烧酒。春节前后喜用糯米或粳米自酿大水白酒。60年代有金刚刺烧,番薯烧。90年代来,瓶装烧酒、黄酒、葡萄酒、啤酒、果酒等遍布市场,但山民喜自吊烧酒,自搭白酒。锦城一带行鲜葡萄直接酿葡萄酒。

聚宴

旧时,官宦家族、富裕人家、文人雅士聚宴较多,先是品茶、吟诗、奏琴、写字、作画,后是丰盛宴会,称“雅集”。抗战之前,此类聚宴尚多。普遍平民家庭亲朋好友间常在中秋、春节时聚宴。家庭家族成员有在清明、冬至祭祖上坟时聚宴。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,办人民公社大食堂,几百上千人集体用餐,称“放开肚皮吃饱饭,鼓足干劲搞生产”。改革开放后,生活水平提高,聚宴增加。亲朋好友节日、生日等常上宾馆饭店聚宴,并逐步扩大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上的社交形式。90年代盛行酒席包厢内设卡拉OK,边吃边唱,21世纪后淡出,专有歌厅KTV包厢。


第三节 住宅

旧时建屋讲“风水”,要请风水先生四处察看方位、地形,选定屋基,称“择阳宅”。一般以背山环水,避风向阳处为佳。50年代前,境内住房所建皆属徽派风格,富裕人家砖砌墙、盖瓦,木结构楼房,有一进、二进、三进,一般为三间二厢,也有五间四厢左右对称“走马楼”。走马楼前后有天井、四檐齐、马头式封火墙、石库台门,前有照壁,照壁上绘梅、兰、竹、菊、明暗八仙、姜太公遇文王等壁画,有的照壁中央写个大“福”字。地坪有三合土、水磨砖、铺地板等,梁柱“牛腿”上雕刻人物或花饰。厢房屏门上雕刻装饰花卉,下部浮雕人物、花鸟,精致细腻。外墙开小窗以防盗阻火。街面多为拔廊、排门屋,楼上有走廊,前可悬挂店号匾额。典当、盐栈、中药店等大多为石库台门。

农村住房除以上几式外,中上人家为三间二厢楼房,一般人家为人字墙平瓦房,多数为泥墙、石墙,内墙用黄泥石灰粉刷,打泥墙选择黏性好的黄泥,60至70年代曾一度盛行打沙灰墙。穷苦人家多住草房、泥墙草顶,每年秋后要翻盖一次。山区就地取材用薄石片、箬叶、杉树皮盖屋。80年代后农村住房条件改善,多兴造小洋房。90年代末,农村依托景区,兴建可自住并接待游客的楼房,色样有西有中,经营“农家乐”旅游项目。城镇住宅由单位房变为商品房,房产公司开发住宅小区,有高楼、排屋、别墅等。

祭神破土

境内旧时建屋须选择黄道吉日,到新屋基祭祀土地神。祭神一般在开工破土之日或之前。有的祭祀鲁班,择吉日在动土前用稻草扎成一草结,放在屋基前。然后祈祷:“敬请鲁班先师保佑建房平安,百无禁忌。”后磕拜三,再承诺:“新屋落成后谢先师。”礼毕,点烛烧香,用三牲福礼祭祀,烧元宝供奉。祭祀后即挥锄破土动工,东家还须给开工第一锄的工匠赏钱。也有请日子先生举行仪式,焚香拜唱:“三界尊神,土地山神,立向破土,虔请五圣,升天达地,骑龙跨虎,驾雾腾云,明书上请,破土动工,新建高堂,速驾来临。”又执鸡唱:“手执东家一只鸡,此鸡非凡鸡,是王母娘娘殿前报晓鸡,三天一曲为吴鸡,昔当初,神栖风凰楼,叫一声惊动天地,吉时下降,红光艳艳,五色灵光,到我台前,民间弟子新造高堂,一切凶神恶煞快退场。”又扭破鸡冠或杀鸡赞唱:“鸡血淋淋破土神,万事吉利保安宁。”又手握锄头边挖边唱:“一破豹尾黄幡,二破真神七恶煞,三破四废八煞,四破山神恶煞,东破甲乙木煞,南破丙丁火煞,西破庚辛金煞,北破壬癸水煞,永破中央戊己土煞,金锄落地大吉大利。”抓茶叶、豆、米洒四方。念:“一洒天上老神仙,二洒城隍老土地,三洒平安无事敬土神,破土已毕,万事大吉。

偷梁

山区建房,正堂中间的栋梁必须到别人山上去偷,叫“偷梁”。踏看时,要选双株生的,意为偷一株留一株,不会断种。树要直,无连枝虫疤、空洞,枝条向四周伸展茂盛,象征家庭兴旺、财运亨通。选中后,点香拜山神、树神,砍倒后,在树篰头放一红包,两人抬回,不能碰撞或跌倒。然后由木匠取料,用凳搁好,放在偏静区。梁上不能被小孩、女人踩跨。

上梁

康熙《昌化县志》载:“造屋上梁,则贺以榼酒,而挂梁以采缎。”上梁旧俗繁杂,规矩颇多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此俗稍淡,80年代后,此俗又渐浓。基本程序:木匠做好梁,梁两头写有“文东”“武西”字样。吉时到,主人点香,请八字好的人把梁抬来,鸣锣、鸣炮仗迎接至新屋堂中,放置在两个三脚木马上,大红被面盖在大梁上。插香敬天地。门口须立新竹两株,竹上扎有红绸带。由外向内贴有“大竖擎天柱,高架创业梁”、“广厦落成逢新岁,华堂焕彩万事兴”、“江山聚秀归新宇,日月交辉映华堂”等大红对联。堂内摆放新八仙桌,上有南瓜子、桂圆八颗、红枣七颗、生花生、生鸡蛋、生肉、黄豆等供品,因民间有七子八团圆之说,取吉祥之兆。八仙桌缚放一只红冠彩袍大公鸡。礼乐队敲锣打鼓迎接木匠、泥瓦匠。东家敬酒,朝里三杯,朝外三杯,交给木匠和砖匠,各又朝里三杯,朝外三杯。酒盅放在桌上圆满一杯,放置不动。木匠领头师傅在正中唱上梁歌,其他木匠、砖匠各站在正梁两头附和叫好,有序放爆竹。木匠按斧头、金鸡、酒壶、法槌四大件吟诵赞梁词。上梁歌唱毕,用绳头扎红带的绳子绕正梁两头,将梁吊起安装,木匠用斧敲正。此时有人杀公鸡,将公鸡血洒在柱脚上,意为避煞驱邪。放鞭炮,抛洒上梁馒头和糖果。

附录:

赞梁词

(斧头)伏兮,日吉时梁天地开,鲁班先师下凡来。东家赶到年通月利,起造万年楼房。楼房起得高,四面来龙都来朝。四块金砖填脊柱,脊柱头上起正梁。正梁落在何处,南京城里紫金山。何人观见,鲁班先师脚踏云头观见。鲁班先师来和东家商议,东家老板是永不推辞。东边开了金库,大元宝拿了五十个;西边开了金房,小元宝拿了五十双。带了千兵万马,带到南京城里紫金山。抬头一看,上有青丝盖顶,下有九龙盘桩。喜柱弯弯好根紫金梁,作的作来砍的砍。大头落在江河里,小头落在紫金山,千人抓不起,万人抬不动。趁得东家福分好,五月十三涨得黄梅大水,摇摇摆摆,摆摆摇摇,来到作场门前。何人来助力,木马将军来助力。鲁班先师手拿丈竿出场来挂线。大头挂一线,小头挂一线,中间一线弹,线线在中央。斧头劈去如龙鳞,锛来锛去八面方。长推刨推去金丝带,短推刨推去放豪光。大头雕得龙头凤尾,小头雕得双凤朝阳。斧头下地,大吉大利。

(金鸡)手拿东家一只鸡,此鸡不是非凡鸡,王母娘娘的报晓鸡。头戴紫金盔,身穿五色衣,一对红龙爪,步步踩金钱。文官听得金鸡啼,正好上朝时;武官听得金鸡啼,正好上任时。工人听得金鸡啼,空手出手满手回;农夫听得金鸡啼,左手牵牛右手犁。耕得良田千万顷,五谷丰登大有年。商家听得金鸡啼,一本万利万利全收。学生听得金鸡啼,手拿文章考状元。东家听得金鸡啼,正好上梁时。晓鸡不用刀,屋前屋后走一遭,如又恶人恶刹来过往,晓鸡一身挡。静听师人嘱,莫听下人言。匠出师人口,句句是金言。金鸡下地,大发大利。

(酒壶)手拿东家一把壶,此壶不是非凡壶,王母娘娘的盛酒壶。上有青丝宝盖,下有荷花托酒壶。壶中米酒,何人所造,杜康先师所造。一敬天,天上两位老神仙。二敬地,地下生富贵。三敬梁头,富贵双全。四敬梁尾,子孙满地。五敬老郎菩萨,代代相传。六敬门福土地,日日招财进宝。酒壶上台,万贯家财。

(法槌)手拿东家一对法槌,此槌不是非凡槌,鲁班造此八棱槌。要问此槌多少长,六寸三分随人量。此槌多少宽,三寸三分宽。一槌发到天门开,二槌发到地门来,三槌发到金鸡叫,四槌发到四季平安,五槌发到五子登科,六槌发到六畜兴旺,七槌发到七季保财权,八槌八仙来恭贺,九槌发到九子十三孙。再加一槌发到东家愿富还是愿贵,东家要富贵双全。富要富过石崇高万倍,贵要贵过窦氏高十分,富贵双全万万年。发槌下地,置田置地。

(结束语)黄道吉日上正梁,大家齐心上正梁。

进屋

新屋落成,主人要备福礼先祭祀屋神、灶神。择定吉日办进屋酒,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宴饮。亲友循俗送礼,旧有送“糕元宝”(元宝形的年糕),意为招宝进财,步步登高;有送鱼、肥肉、发面等礼,寓富裕发财;也有送书画、对联、绸缎及古董摆设。今进屋办酒,城镇一般在酒店,农村仍在新屋,送礼以现金为多,也有送书画匾额。

建房禁忌

新房择地基看周围环境,不得左边青龙低右边白虎高。房右边禁忌打灶头,左边禁忌造厕,有谚“白虎怕灸,青龙怕臭”。正门禁忌朝山尖、山墙等。建房忌在庙后和庙右,有“宁住庙前,不住庙后,宁住庙左,不住庙右”之说。如只能在庙后盖房,忌以北屋为主房,须以西屋为主房,南、北房为配房,大门应向东开。院内房屋开门,忌两门中线正对。立架上梁时,忌讳毛女(姑娘)、孕妇、寡妇、戴孝人在场。脊檩上贴八卦阴阳鱼,柁头上贴“吉星高照”,柱子上贴“太公在此”等,门框上贴对联,上联为“安门喜逢黄道日”,下联为“上梁正遇紫微星”。

乔迁忌千金沙方向,千金沙方向随四季转动,春在东南,夏在西南,秋在西北,冬在东北。千金沙方向是凶地,相反方向是旺地,其他是平地。迁入新居,门头挂红布条,三天内忌生人进屋。

建泥墙屋一天只打七板以内,叫“打七不打八”。第一天开始打要起早,防止看的人多,不能听到小孩哭声,以求平安顺利。


第四节 休闲

休假

旧时,政府官员以清明、中秋、春节为休假日,回乡祭祖,亲人团聚,访朋会友。清末民初,学校有星期天,继而有暑寒假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星期天、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、元旦、春节为国定假日。改革开放后,每周双休,“五一”增为三天。

旅游

古时帝王巡游、官僚观政、文人漫游、学者考察、释子取经,具一定的旅游特征。出门交通工具有人力抬轿、畜力拉车。官绅乘大轿,装饰华丽,轿夫4至8名。商贾、医生、士人乘小轿,轿夫2名,结构简单。明清以后旅游只属少数官宦、富家、文人、探险者等专利,平民百姓无余钱出外旅游。据调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昌化县到过杭州的人不到百分之一。80年代前旅游仍被视为奢侈。80年代生活水平提高后,市民游国内名山大川、赴港澳台及出国旅游者增多,进入21世纪,则有驾私家车出门旅游者,俗称自驾游。90年代后期,临安相继推出多处新景点。山区旧有为游客上山特制之轿,称“眠轿”,多为竹制,上有布篷可遮阳挡雨。30年代徐志摩、蒋介石等在天目山都乘眠轿。90年代后,境内多处景区以眠轿供游客代步。

宠物

养鸟和宠物犬习俗旧有之,50至70年代淡出。80年代后又兴起,仍以画眉、八哥、相思鸟为多。宠物犬多为国外引进的小型犬。2005年市区小型宠物犬超过500头,另有乌龟、兔子、小蜥蜴、小娃娃鱼(小鲵)等也成家庭宠物。

收藏

旧时士绅文人爱好收藏,昌化一带受徽商影响尤甚。有唐寅画作、董其昌书法流落昌化民间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古董字画当作“四旧”,很多珍贵文物付之一炬。80年代后,邮票、古瓷器、古家具、古今字画、钱币、粮票、鸡血石等都成收藏热点。90年代,县文联举办民间收藏书画展,有郭沫若、黄胄、李苦禅、齐白石、叶浅予等名家字画参展。

养花

旧时一般庭院种梅树、梨树等,堂前放兰花、水仙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时,家中养花者甚少。80年代后,养花种草者渐增,品种繁多。

钓鱼

旧时苕溪、天目溪、昌化溪上常有垂钓者,其中有人以此养家糊口,也有自享清闲或取乐者。80年代后溪流污染少有野鱼。一些山塘水库设钓台,供游客垂钓,得鱼须付款给鱼塘老板,垂钓者多为休闲养生。

娱乐

旧时城乡常见草台班子、木偶戏、目连戏、绍兴大班演出,又有庙会、灯会、踩高跷等。民国时期临安、於潜、昌化三县都设民众教育馆,有游戏场、小剧社、音乐室、阅报室、民众茶室等。民国29年(1940)4月,在天目山成立浙西民族文化馆,并建昭明馆、民族剧团等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三县均设文化馆,80年代起各乡镇建文化站。现各级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、文联、科协、体育总会与文化馆、文化宫、活动室等机构经常组织登山、乒乓球、台球、门球、篮球、棋类、拔河、越剧、唱歌、跳舞、文艺创作、摄影、书法、绘画等文体比赛。文化馆组织文艺下乡,总工会艺术团进社区演出。

打麻将

麻将牌多用竹骨镶嵌而成,一般为136张,4人游戏,一度视为赌具禁止。80年代后复兴,城乡普遍,为主要娱乐之一,也夹有赌博。另有白心宝、牌九、沙蟹、花会、骰子等赌博形式死灰复燃,已非娱乐,为社会不健康元素。

放洋灯

流行于境西部。先扎好洋灯架子,然后用48或25张纸糊成大洋灯,内置猪油、矿烛或松明,下挂120只或60只小洋灯。搭起高台,用竹竿挑洋灯头,点燃洋灯,抽掉挑竿,大洋灯连带小洋灯徐徐飞上天。为防失火只选下雪天放。


第五节 取暖照明

火刀

旧时山区无火柴,用火刀取火。火刀为钢片打成,椭圆形,一边钢片,一边是一小圆铁筒,铁筒用来装火煤纸,取火时,火石和火煤纸贴在一起,火刀刮打石头起火星,沾在火煤纸上,一吹就着。山区为节约,火刀取火法一直沿用至70年代中期。

取暖

境内山区气温低,有民谚“头九二九,相逢不出手;三九四九,冻煞老黄牛。”旧时境内取暖有一般的火塘、火炉、火堆、“烫婆子”等,火塘一般在厨房挖坑围砖而成,或盛火或烧柴或燃炭,火塘上悬吊铜壶烧水。另有特殊的火桶、火熜、火缸、站桶。火熜外壳以竹制为主,内有铁盆,上有烘罩,有的还附一双十分精致的铜筷。少数火熜以黄铜打成。火桶为木板箍成的坐凳,底下一截呈桶状,按铁盆搁炭火,上端则为半围桶,连着一块坐板,取材多为杉木。火缸形同水缸,取当地陶烧制,不上釉,外有篾丝做罩,内置炭火,一般都搁在厢房卧室中。冬季乡民串门都被直接引入室中,递烟泡茶,甚至果品点心、土酒小酌,都围着火缸进行。火缸上搁烘筛和竹烘篮,白天拿开,晚间罩上可烘衣衫被子。竹烘篮编织精细,为当地必备嫁妆。站桶以杉木箍制,呈上小下大圆筒形,内中置搁板,冬季下搁火熜,供幼童站立。这些取暖器具至今沿用。80年代后,热水袋、电热毯、电热取暖器、空调渐兴。

照明

旧时境内照明用青油灯、蜡烛等,山区有用松明或竹篾照明,晚间外出用竹丝油纸灯笼,或用竹篾、葵花杆、黄烟杆等作火把照明。50年代后有煤油灯,又称美孚灯,婚丧宴请或演戏、做道场用煤油汽灯。50年代末始用电灯。电灯初用白炽灯泡,60年代后有日光灯,90年代后有节能灯,灯具追求样式美观。停电时用工节能灯,夜间外出用手电筒或矿灯照明。

来源:    作者:    编辑:程玉兰
 
 

 
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锦城街道职工之家18楼 电话:0571-63722160

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党史研究室(杭州市临安区地方志研究室)版权所有

临安新闻网(www.lanews.com.cn)制作维护